雪花纷扬飘落,大地一片银装素裹。这冰冷的雪景中,却蕴含着春的希望,那是一种别样的温暖。雪谷中,一棵树傲然挺立,它承受严寒,却也用坚韧,给这冰冷的画面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寒冷,是新疆北部边防可可托海的冬日常态;温暖,则是驻守这里的阿勒泰军分区可可托海边防连官兵内心深沉的守望。在冷与暖的交织中,他们用坚守与奉献,收获希望与成长。
可可托海,蒙语意为“蓝色的河湾”。这里冬季最冷气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夏季最高气温三十八九摄氏度,可谓“冰火两重天”。
每年春回大地,冰雪消融,连队兵分两路,奔赴远方的夏季执勤点。大雪封山前,他们又像候鸟一样回到连队。
无论是艰苦的夏季执勤点,还是冰封雪裹的山下营区,都犹如青春绽放的舞台。面对风雪严寒、山高路险、孤独寂寞等常人很难来想象的考验与挑战,官兵们奉献、付出与担当。岁月的章节里,冷与暖,相互交织;季节的轮回里,官兵在坚守中把千辛万苦品出了甜味。
日前,记者走进被誉为“冰窟哨所”的可可托海边防连,品读官兵坚守哨所的冷与暖,聆听他们炽热的青春故事。
中国最冷的地方在哪里?许多人都认为是东北的漠河。其实新疆可可托海的严寒,一点都不逊漠河。这里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第二寒极”。
这里是我国唯一一条流向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的发源地。日前,记者抵达可可托海,眼前一片皑皑白雪。
“去年9月,这里迎来第一场雪。”新疆阿勒泰军分区可可托海边防连常连长说,这个冬天天气晴朗,阳光正好,温度有所回升。
极寒天气,普通温度计在可可托海没办法使用。连队专门采购了一个测量低温的极寒温度计,安装在楼前旗杆上,用来记录驻地气温。官兵们说,今年连队驻地最冷气温曾一度接近零下40摄氏度。
雪花飘落,积雪凝冰,翌年5月才会彻底融化。高山、丘陵、戈壁……特殊的地形地貌,让这里的冬季漫长又寒冷。可可托海边防连的哨所,也被称为“冰窟哨所”。
连队军犬饲养员、中士向泽韬说,2022年驻地雪下得特别大。一个晚上,狂风肆虐。翌日一早他去给军犬喂食,几只军犬没有像往常一样跑出来迎接他——原来大风卷走了犬舍上的防寒遮盖,他三步并作两步进棚查看,发现军犬已被冻得蜷缩成一团……
向泽韬把军犬一一抱到连队医务室,在军医的帮助下,几只军犬最终恢复了活力。作为军犬饲养员,描述和回忆这一幕时,他的眼眶红红的。
每年夏天,跟随官兵进驻连队下辖的乌力杜尔贡夏季执勤点,军犬“大黑”总是寸步不离地走在向泽韬身旁。一次,进驻哨点途中遇见野狼,“大黑”狂吠着预警,狼群不敢靠前。
去年冬天,一场大风刮断了连队通往山外的通信光缆,一级上士姚云鑫用设备判定故障点位,带着中士刘俊前去抢修。出发前,他们贴身携带了各类抢修器材。
故障线杆离公路不远,位于一处山坡上。风大雪厚,他们足足在雪海跋涉了4个多小时。来到线杆下,姚云鑫迅速爬上线杆开始维修。他拿出卫星电话,向连队报告情况。刘俊发现,老班长说话的语速特别快,三下五除二就结束了通话。
姚云鑫说:“极寒环境下,电器设备容易亏电。无论是通信设施还是巡逻车辆,电池必须尽量‘省着用’,否则很快就会耗光电能……”
一次检修设备,官兵们的手已经被冻麻了,他们只得点燃火堆取暖。“光缆纤芯细如发丝,稍有不慎就会碰断,必须脱掉手套徒手作业。”为了精准高效达成目标,姚云鑫只能一边烤火,一边排除故障。
气温太低,手指灵活度降低不少,姚云鑫手指轻轻触碰一下,一根纤芯就断了。他将冻僵的手贴近火焰,直到恢复知觉,才重新拿出纤芯开始检修。
刘俊刚到连队第一年就冻伤了双手。翌年春天伤口又疼又痒。就算伤口再疼,一旦任务来临,他们还会这样操作。
“这么冷,巡线任务这么重,你为啥还要留下来?”面对记者提问,刘俊把目光投向了远方,轻轻答道:“为了更多的人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可可托海的夏天,绿草向雪山和天边铺展,野花恣意绽放,空气中充满花草清香。北疆盛夏的风景,对36岁的一级上士陈刚来说已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意味着一份守护的责任。
连队下辖哈亚尔和乌力杜尔贡两个季节性哨所。每年6月大地回暖,陈刚就和战友一起骑马,向着夏季执勤点进发。当年9月,他们再从执勤点撤回连队。
通往乌力杜尔贡的路,沿悬崖绝壁而建,很多路段宽不足一米,官兵沿羊肠小道一步步向上攀登。路的另一侧是万丈深渊,站在小道上,俯瞰脚下的额尔齐斯河,仿佛一条溪流。
那年连队官兵牵着驮给养的军马上山,下士管彬所骑的军马被落石惊吓,后蹄踩空,坠入奔腾的额尔齐斯河。
那一刻,管彬顺势抓住身旁的松树,惊得半晌儿说不出话。回头看一眼另一匹军马“黑风”,只见它奓起鬃毛,蹄子刨地,也受了惊吓。
如今乌力杜尔贡哨所的物资运输,已改由直升机保障,但官兵上下山依然需要骑马。2021年,前往乌力杜尔贡哨所的路修通了,但最后一段路临崖而建,官兵们只能骑马或徒步通过。
哨所的变化说不完。一级上士陈刚和记者说,过去官兵洗澡是个难题——他们将冰河水一桶桶运到哨所蓄水池,等太阳出来把水晒热了再洗;2019年山上新建锅炉房,官兵洗上了热水澡。
以前哨所与外界联系,只有一部固定电线年上级配发卫星电话,由于通信资源有限,官兵遇有急事才会拨打。去年8月,哨所周边新建通信基站,安装柴油机发电系统,官兵与家人联系变得畅通起来,而且还可以上网“冲浪”。
那年秋天,连队结束夏季执勤点守哨任务,因天气原因回撤时间被延迟。一周后多数官兵乘直升机撤离,二级上士萨力哈尔和副指导员、一名战士一起,赶着军马往山下撤。
半路上他们遇到几名进山盗猎的不法人员,面对规劝仍企图蒙混过关,装作回头下山的样子,实际上绕路准备再次上山。谁知萨力哈尔早已识破他们的计谋,掌握了他们的行踪并迅速联系部队,最终把他们送往了地方派出所。
每年上哨下哨,萨力哈尔渐渐由一名新兵变成了可可托海“边防通”。在他看来,上下哨的路就是人生的路,不可能一马平川,每一次遇到艰险与挑战,都是一次成长的礼物。
天寒地冻,可可托海边防连官兵在室外进行训练,回来后摘下帽子,每个人头上都是“热气腾腾”。
常连长组织大家在会议室座谈。谈起到可可托海后的经历与收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变得更热烈。
“去年是我在连队过的第一个冬天,第一次站哨戴着棉手套,还在手腕上贴了‘暖宝宝’,在哨位站了几分钟不到,‘暖宝宝’就冻硬了,手指几乎失去了知觉,眼睫毛也黏在了一起……”
毕业于地方大学的上等兵李悫凡第一个发言:“在可可托海守哨,扛过第一年冬天的严寒,每一个人都会变得更坚强、勇敢。”
“习惯了这里的寒冷,更加期盼春天的到来,更懂得珍惜每一个温暖的日子。”陈刚接过话茬,回忆起那次参加界碑巡查的经历。
“去年8月,官兵在乌力杜尔贡巡逻,当时牧民都下山了,山上很冷,我们拿着地图一个界碑一个界碑地巡查,在野外风餐露宿7个昼夜。”
完成最后一个界碑的巡查任务,天空突然飘起鹅毛大雪。下山时,雪大得看不清路,但在陈刚心里,界碑的方位、周边的地形,就像他手心的掌纹一样清晰,不会忘记。
陈刚2009年冬季入伍,来自“天府之国”。一次,一位来连队蹲点的领导问陈刚:“在边防守了这么多年,苦不苦?”
守在人迹罕至的风雪边关,说不苦是假的,但就像陈刚后来一次欢迎新兵下连时所说的那样:“在可可托海,吃的苦、受的罪,会像吃下的五谷粮食,长成身体的筋骨和血肉;时间长了,苦会在心里变成甜,冷会在心里变成暖……”
一次巡逻,陈刚和战友清晨出发,路过10米多宽的喀依尔提河,他们还能骑马蹚水。傍晚返回时,河水上涨,他们只得牵马过河。水流湍急,陈刚脚下一滑摔到水里,身后的列兵颜国杰也被冲出去10多米远……
陈刚蹚水过去,想要拽住颜国杰,谁知又是一阵激流涌上来,两人再次被卷倒漂向下游。
飞溅的河水打得眼睛都睁不开,人也没力气挣扎了,正当陈刚觉得难逃此劫之时,没想到战友们骑马沿岸追上来,纷纷跳下河拉手组成“人墙”,最终把他们救上了岸……
从那以后,陈刚对守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认清了自己肩负的使命责任。他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说:“每一次历险,都是一次成长。只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才更珍惜身边的战友、当下的人生。”
常连长跟陈刚是同年兵,在吉木乃边防连当兵第5年提干,毕业后曾赴每年大雪封山期长达8个月的红山嘴边防连当过两年排长。
“红山嘴冬天的雪比这里还要大,有时雪一下就是一周,积雪没腰,巡逻时人在雪地里爬,马也没法走,马肚子被积雪托住,行走艰难,有时一小时在雪里跋涉不了百米……风雪边关就是我们的人生课堂,经受过风雪严寒的双脚,脚下的路才会走得更远更稳。再远的地方,人的心灵都能到达。”常连长说。
“这些年,边防的守防条件随着祖国的发展慢慢的变好,年年都有新变化。以前我们连的家属来队房是旧营房改的,比较简陋,夏秋季我们驻守执勤点,冬天驻地又特别冷,有的官兵家属想来连队看看,因为条件有限,不敢来。去年连队新建了一栋两层家属来队住房,家电俱全。各级的关爱,更增添了我们安心守防的动力。”
上车前,记者转身回望连队新营房,营院里的白杨和松树巍然挺立、远处辽阔的高原峡谷铺满皑皑积雪,天地一派寂静。
大自然安排这里由寂寥与风雪居住,由恶劣的气候萦绕,但守在这里的可可托海边防连不缺温暖,官兵火焰般炽热的青春更不会惧怕严寒与风雪。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相关成本,还能提升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首次揭示了植物新型广谱抗病天然产物——芥酸酰胺及其抗病机制和化学防御策略,对于开发新型绿色无害农药、减少细菌病害、保证植物安全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包括加快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迭代升级、推出AI应用新产品、加快开源步伐等,进一步竞速AI创新发展赛道,优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体验。
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AI课程教学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重离子治癌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科研团队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一个蜘蛛新种——官山伪遁蛛。
3月17日16时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云遥一号55-60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中科卫星06星、07星。
“昼夜温差真的能催芽,看!这些小瓜苗又长高了1公分!”在松荫轩智慧农场暖棚,六顶“小黄帽”在苗床间晃动,园艺社的孩子们一边用尺子测量一边记录数据,几双小手轻轻拨开土壤,细致地为新一批种子“安家落户”。
在最近的科技新闻中,人工智能依然非常关注:能看会写的AI医生、灵活拧螺丝的机器人、会自己“脑补”物理规律的视频生成模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驱动未来发展是非常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白准确地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大范围的应用,全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引发广泛关注。
番茄像葡萄一样成串生长,可以揪着吃。走进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北京京农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的智慧温室产业示范园,无土栽培串收番茄,经过一系列改良升级,正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有3个“80%”令人瞩目:80%以上的规上工业公司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的发明专利、创新成果和新产品来自民营及中小企业。